建设协同创新平台,形成经略海洋核心竞争力!青岛打造海工装备“中国蓝海”

时间:2021-07-21 09:42 来源:lijingze 点击:

海洋蕴藏着无数的奥秘期待探索、丰富的资源等待发掘,而经略海洋离不开海洋工程装备作为支撑。一直以来,青岛引以为傲的是海洋基础研究,海工技术“短板”较为明显,因此也成为“十四五”期间着重提升的海洋“发力点”。

今天下午,胶东经济圈海洋工程装备研讨会在青岛召开。观海新闻记者采访获悉,青岛多个平台和项目正在加快推进,助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突破性发展。

强强联合,青岛三大海工“短板”正在逐渐补齐

海洋中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、矿产资源、空间资源等,堪称是一个巨大的“蓝色宝库”。以海洋矿产资源为例,可以说陆地上存在的海洋中都有,而且往往高出几百、几千倍。

“海洋是地球中影响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地理单元,然而目前对海洋的认知程度不到5%。”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、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胡学东在会议上如此表示。作为海洋科研城,青岛海洋院所集中、海洋人才集聚,但更侧重基础研究,工程技术是短板。为此,青岛与清华大学、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三方共建了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海工院”),从而实现优势互补、强强联合。

据介绍,海工院聚焦“新海工产业、海工高端人才和海工高端装备”三个短板,将加快海工院建设作为助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入列的重要举措。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,形成海洋科技创新能力,打造“中国蓝谷”;依托海工院,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,形成海洋工程能力,打造“中国蓝海”,从而实现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工程一体两翼、匹配呼应,形成经略海洋核心竞争力。

据了解,围绕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、陆地空天技术下海等前沿领域,目前海工院已在青岛成立蓝海(青岛)工程科技有限公司、青岛大网渔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、青岛芯康检验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产业化公司,“深海装备新能源动力系统”、“能源岛制氢”等3个项目正在申报省级科技创新重点项目,加快落地。其中,研发的新能源系统突破了锂电池时间短、寿命短等难题,样机已试验成功。

“海洋矿产资源具有巨量性、再生性和战略性。其中,仅太平洋可供世界消费的金属镍可达2.4万年,铜1000年,钴34万年,锰18万年;且相关资源每年以1000万吨左右的速度生长,生长率远大于世界消耗率。” 胡学东说。海洋是陆地有限资源的战略接替区,国际海底矿区申请规则是“先来先得”。目前,中国拥有5块国际海底矿区,山东正在积极争取其中一块的开发权,而青岛将成为其中的关键助力。

推进平台与项目建设,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链

科学认知是开展海洋利用与保护的基础,向深海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,对技术、装备及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据了解,目前青岛多个平台和项目加快建设,不断提高海洋工程化水平。

在海工院之外,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近日成立了海洋装备研究所。“该研究所主要承担海洋运输、资源开发、环境监测、安全维护等海洋装备与渔业设施研发、应用等工作。” 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由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、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组建,海洋装备研究所负责人王继业介绍说,立足青岛,他们将开展防腐防污材料、环境污染处理材料研发,开展海洋装备动力保障、信息通讯与探测等技术研究,开展环境调控、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等设备研发,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建设海洋强国,发展蓝色经济需要海工装备支撑,而检验检测对发展海工装备产业具有重要意义。“通过检验检测,不仅可以验证装备的性能质量,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,而且主导检验检测权和相关标准制定权,就主导了对产品的‘裁判权’,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”青岛海检集团拥有国家海洋设备质量检验中心、海洋水下设备试验与检测技术国家工程试验室、国家海洋设备重大产品研发和试验检测平台等三个国家级平台,在海工装备检测领域可谓实力雄厚。青岛海检集团海工和港口事业部总经理于青介绍说,目前他们正在推动重点项目“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” 建设进度,填补我国浅海标准试验场、海洋设备系统性试验测试与质量技术解决方案的空白,满足涉海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业等海洋试验测试的需求。

研讨会上还举行了成果发布活动,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、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等机构发布了水声通信仪、滑行高速艇等海工装备成果,并与浦发银行青岛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。

“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国家‘十四五’大力支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,也是青岛市近年来重点打造的优势特色产业。”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戚永战说,青岛海洋科研力量雄厚,海检、海测、海试等软硬件条件比较齐全,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指引下,我市海工装备产业正以打造千亿级海洋产业链为目标,奋力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。